“十五五”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(2026-2030年)
  • 发布人:小编
  • 时间:2025-10-27
  • 点击:

《“十五五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(2026-2030年)》是我国职业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指导性文件,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,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,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。该规划紧密结合“十四五”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问题,精准把握“十五五”期间职业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,明确了未来五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。

一、“十四五”发展成就

规模结构优化:截至 2025 年,全国职业院校已累计培育出超过 4500 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,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持平;尤为关键的是,职业本科教育成功填补了此前的空白,其招生规模占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 8%,且专业布局已延伸至先进制造、新能源等 12 个重点发展领域。

产教融合深化:目标是打造 2000 多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,并培育 50 个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,覆盖 80 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。

数字化转型加速: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了 1028 万条教学资源,涵盖 19 个专业大类,其中虚拟仿真实训资源有 7.8 万条,在线精品课程达 1.1 万门,每年为 850 万名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服务。

国际影响力提升:“中文+职业技能”项目已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铺开,在20 个国家建立了鲁班工坊,输出 30 多项专业标准。

二、现存问题与挑战

适应性不足:专业与产业匹配度 65%,新兴产业专业招生占比不足 30%,技能人才结构失衡。

企业参与度低:仅 30% 规上企业深度介入,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训层,育人协同机制缺失。

数字化水平不均衡:中西部院校数字化环境达标率比东部低 20%,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偏弱。

社会认可度待提升:职教 “层次偏低” 观念未改,职业本科认知不足,技能人才待遇与发展通道待完善。

三、发展目标

规模结构: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 15%,中高职衔接培养规模扩大至 30%,职业培训年均覆盖 5000 万人次。

产教融合:培育 100 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、200 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,产教融合型企业达 5000 家,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2 万个。

数字化转型: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 100%,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500 个,开发新形态教材 1 万种,教师数字素养达标率 90%。

国际合作:在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建设 30 个鲁班工坊,输出专业标准 50 项,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10 万人。

社会认可:技术技能人才平均收入较 2025 年增长 30%,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5% 以上,职业教育社会满意度达 85%。

四、主要任务

(一)深化产教融合

优化产教融合载体:依托国家战略区域和重点产业集群,建设 100 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,推动政府、企业、学校共建人才培养、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平台。

健全企业参与机制:落实“金融+财政+土地+信用”组合激励政策,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、用地优先等支持。鼓励企业设立学徒岗位,按岗位总量的 5% 提取培训经费,用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。

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标准制定、人才需求预测、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,建立行业人才供需动态监测机制。

(二)推进数字化转型

升级数字基础设施: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工程,实现校园网络全光网覆盖,90% 以上教室配备智能教学设备。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大数据中心。

创新数字教学模式: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环节,打造国家级“人工智能+教育示范项目,研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。

完善数字资源体系:借助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,构建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,推动优质资源高效共享,实施“数字教材建设计划”。

(三)加强职业本科教育

扩大职业本科规模:新增50所职业本科院校,聚焦先进制造、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设优势专业,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本科教育发展,试点“3+2”“4+0”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。

深化产教融合培养:推动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,推行 “双导师” 培养制度,企业参与授课比例不低于总课程的 40%。

打通升学通道:健全 “职教高考” 制度,增加职业本科对口招生名额,构建中职到高职、职业本科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培养体系。

(四)强化师资队伍建设

实施“双师型”教师培育计划:建立“双师型”教师认定标准,到2030年,职业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65%。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,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 个月。

优化师资结构:提行业企业骨干兼职比例,2030年达20%。设“产业教授”岗,引工匠大师入校。

提升教师数字素养:培人工智能、虚拟仿真应用能力,建100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,开发1000 门数字化课程。

(五)加强国际交流合作

推进 “职教出海”:在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建设 30 个鲁班工坊,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。

开展国际合作办学:与德国、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、研究中心,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。

培养国际化人才:实施“留学中国—职业教育”计划,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,开发“中 +职业技能”课程。

五、保障措施
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
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,统筹协调职教改革重大事项;地方政府将职教纳入发展规划,落实“一把手”负责制,强化教育、产业、财政等部门协同,避免“各自为政”。

(二)健全政策保障

完善法律法规,修订《职业教育法》实施条例,明确企业参与权责,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规则,落实激励政策,加大财政投入,健全职教生均拨款制,优化金融支持,鼓励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职教项目,发行专项债券。

(三)强化督导评估

依托国家职教智慧平台,建质量监测大数据中心,实时跟踪规划进展,开展督导评估,将职教纳入政府教育职责督导,开展院校办学评估与专业认证,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发质量报告,加强宣传引导,举办“职教活动周”、“大国工匠进校园”等活动,宣传典型案例与成果,营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氛围。

(四)实施分年度计划

2026—2027 年:启动第二期 “双高计划”,建设 60 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160 个专业群;培育 50 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;完成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 80%。

2028—2029 年: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达高等职业教育的 12%;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300 个;“双师型” 教师比例达60%.2030年:全面实现规划目标,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,技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.